襄阳疫情最新数据 最新消“白大棚”“红帐篷”发力 襄阳实施城区扩面核酸
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8月18日,襄阳市开展新一轮城区扩面核酸检测,以更高效率、更快速度、更好质量、更有序组织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闻令而动,全城响应。
气膜实验室开足马力,抢时间出结果;医护人员迅速集结,顶烈日忙采样;志愿者民辅警出动,护秩序守防线……连日来,记者直击采检现场。
“白大棚”抢时间 “抢出”检测结果
8月22日下午6时,襄阳气膜实验室外,忙碌且有序。
在样本接收处,一辆东风新能源面包车刚停好,高新区团山镇鏖战岗社区居委会委员丁禹龙箭步上前,从车上搬下一个蓝白箱子送入高新区样本接收室。
“一共302管、5996人的核酸采样样本。”丁禹龙负责接收高新区团山镇的采样样本。当日,他已接收4批、共33350人的样本。
穿过一个专设通道,一批批样本进入大棚组成的气膜实验室。
样本录入、扩增、试剂准备、样本处理……记者隔着大棚上的透明窗看到,数十名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环环配合。
晚11时40分,襄阳市中心医院理学博士杨晓霞快步走进实验室。“经过一次次磨合,工作流程越来越顺。”杨晓霞来不及接受采访,走进实验室后,指导工作人员做试剂准备。
凌晨0时35分,老河口二医院医生熊少谦走出实验室,奔向蓝棚搭建的厕所。“我负责提取样本,今天比昨天轻松。”熊少谦脱下防护服后,短袖背面湿了一大片。
襄阳市中心医院负责襄阳气膜实验室的托管工作。该院副院长马可忠介绍,接指令后,襄阳气膜实验室于18日下午试运行,19日下午5时正式启用。
5月8日,襄阳城区开展扩面核酸检测实战演练,完成2万多管核酸样本检测。这一次,数据稳步提升:19日检测1.9万管、20日检测2.8万管、21日检测达4.8万管。
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此次1比20混检计算,21日检测量超90万人份。
“为了保障气膜实验室高效运转,目前有146名核酸检测人员和40名信息录入人员工作,大家有信心完成各项检测任务。”马可忠介绍。
“红帐篷”守岗位 守护采样安全
座位下放着大冰块,电风扇呼呼吐着热风,人在帐篷下不到三分钟就汗流浃背。8月22日晚7时,在襄城区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酸采样人员被同事们换下来时,衣服能拧出水。
“我昨天下午从3时30分一直工作到晚上8时20分,一共为500名市民采了核酸。”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黄敏正在闸口社区2号核酸采集窗口忙碌着。
在昨天近5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中,他分两次喝下了2000毫升水。晚上9时回到家里,黄敏把沾满汗水的衣服扔到脸盆时“啪啪”响。实在透支的他,躺下来休息1个小时后,才起来简单吃了点晚餐。
19日,在定中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集核酸;20日,在竹条镇张王岗村;21日,在米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日,在汉江明珠城小区核酸采集点。4天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年轻党员孙乾联一直在满负荷“运转”。
“请排好队,保持1米的距离,手机调出健康码并保持亮屏。”在位于解放路和长征路的樊城区定中门街道扩面核酸检测解放路采样点,身穿“红马甲”的劳动街社区工作人员张璐正组织市民有序排队检测。
“我们社区根据工作实际,全体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积极参加,及时对采集流程、地点等进行了优化。”张璐介绍,原本位于开放广场一楼的集中采集点,分解成五个小组,设置到小区门口、人员集中等处,既方便居民下楼就能检测,又避免人员聚集,减少传播风险。社区考虑到傍晚在江边散步人员较多,专门在凤雏大桥樊城桥头左侧设置一个采集点。
“白大褂”筑防线 筑牢防疫战线
自扩面核酸检测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医疗单位闻令而动,在做好院内医疗救治和阻断院内病毒传播风险的同时,抽调医护人员参加核酸采样工作。
按照统一安排,襄阳市中心医院共派出医护人员3000多人次,负责襄城区、樊城区、东津新区、高新区等100多个核酸采样点采样工作。
为了保障高效有序,市中心医院医务处、公共卫生科、护理部、物资供应中心、总务处、院办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人员到位,做好物资和后勤保障。“我们对抽调的每位医护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配发了藿香正气液,准备了足量的饮水,保证每名人员正常工作。”该院医务处副处长占义军介绍。
在樊城区米公、王寨、汉江、定中门、清河口街道办事处和竹条镇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核酸采集点,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天安排460多人次进行核酸采样。核酸采集的试管和试纸、冰冻矿泉水、遮阳伞……设备科和公共卫生科早已经准备好。“每天晚上所有人员都平平安安地回到家我才安心。”市一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张轶笑着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刘孝军 陈洋波 通讯员 朱秋晨 姚敏 龚波 肖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