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进京车辆限号2014年深圳魔幻操作:强调“不会突然限牌”后第二天宣布“限牌”
在粤语中,“吹水”可以理解为“讲大话”的意思,借用这两个字,可以联想到一个人侃侃而谈,唾沫横飞的样子,算是十分形象。
2014年12月30日晚上,广州市区著名景点“广州塔”上原先花花绿绿的广告突然不见了,而代之以五个大字“广州唔吹水”,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时大多数广州人都知道,这五个字虽然只不过是韩后公司刊登的广告,却在凑巧中影射了隔壁的深圳市,可谓讽刺值拉满。
而引发这次“广州唔吹水”巧合事件的,是2014年年末深圳的一连串迷惑操作。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自80年代初期以来,深圳的城市规模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也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
1979年,全市人口仅31.4万余人,1999年即增至632.6万余人,2010年突破千万,2014年超1300万,为1317万余人。
深圳设立特区初期,市区面积仅为327平方公里,而2010年左右已扩大到近2000平方公里,其增速之快系全国罕见。
有一位从2000年代初期就开始“深漂”的网友回忆,他在2005年买第一台车的时候,油价还只有3块多一升,滨海大道任何时候都跑到80km/小时,甚至华发北路还可以随便找停车位。
毕竟那一年,深圳全市的汽车保有量才83万辆,其中轿车才36万多辆。
但是后来,随着深圳特区房价“分区”,以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为主的所谓“关内”地区的房价开始飙升,是其他区的2-3倍。
在“关内”买不起房的工薪族们,不得不转移到“关外”买房,同时为了对冲通勤压力也买了车,毕竟按照深圳市区的收入水平,我虽然买房可能有些困难,但买个十几二十万的汽车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有些本来就怀揣着百万预算的购房者因为转移了购房地点而省下了几十万,也就用这点钱顺便买了车。
至于为什么选择买车而不坐公交的问题,虽然经济十分发达,但深圳的公共交通体系和立体交通建设却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水平,当时连接关内关外的几条交通要道,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堵成一锅粥。
下班堵上个把小时也还罢了,上班的时候真的是伤不起,如果迟到半小时十分钟,估计老板的脸色能把人直接憋死。
至于地铁,深圳的地铁起步就比其他的一线城市晚,从1998年年底开局,花了16年功夫,到2014年底总共才通了1-5号线,而且地铁票价还很不便宜。
至于后来的二期工程7号线、9号线等,通车时间还要迟至2016年下半年。
一来二去,深圳的汽车保有量也跟着房价水平一样飙升。
根据深圳市交通部门公布的消息,截至2014年12月20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4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16%,每公里道路机动车约500辆,车辆密度全国第一。
虽然大家都在“关外”地区买了房,可是深圳的大部分核心设施都在“关内”,资源分布很不平衡,比如说市政府、CBD、会展中心、莲花山公园、最好的几家医院、购物中心、高级酒店都在福田区。
“关外”地区虽然也有不少医院,但在许多新深圳人和老深圳人的心目中,如果有什么大病,或者孩子生了什么病还是去“关内”的大医院看比较好。
对城市来说,破解道路拥堵的最好方法就是发展立体交通,可是地铁本来就和城市的主干道有所重合,把主干道开膛破肚之后,往往一两年无法正常通行,导致市区更堵。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就造成了“关内”地区不分白天黑夜都堵,大家怨声载道。
时间进入2014年,深圳市交通委员会出台了《深圳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宣布对深圳市原特区内区域全面启动路边停车收费,原路边免费泊位实行新的管理收费模式。路边停车收费停满一天收费高达245元。
如果说超时停车、在泊位外停车的,将被处以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处罚,部分违停行为还会被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
2014年7月,深圳又提出了在物业收取停车费用的基础上,再对每辆车加收调节费。
为了落实这两项政策,交委在4月份和8月份先后召开了两次听证会,但是由于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在合法性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参会代表表示不赞同。
也有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提出,深圳的公交和地铁票价在全国都属于高价水平,是否可以通过降低票价引导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但是此呼声却并没有获得相关部门任何回应。
最后,收取路边停车费的方案是勉强通过了,并且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但到了2014年临近年底时,深圳街头巷尾突然流传出这样一个消息:市政府可能将在年底实行限牌,也就是小汽车限购。
这一下可引爆了全城的汽车市场,因为担心晚了就买不到汽车,大批市民怀揣着现金和信用卡冲向4S店,导致连续几个月汽车销售量飙升。
这时,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先后多次出面表态:“深圳将以市场手段治堵,不会采取限购、限外的行政手段。”
12月20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负责人参加首届北上广深交通会议,在会上公开宣称:“深圳不会学习北上广(实施限牌)。”
与此同时,甚至还有几名因为宣传“年底就要限牌”的4S店销售人员因为传播谣言被警方行政拘留。
市政府最后一次辟谣“不会突然实施限牌”的时间是2014年12月28日,眼看2014年即将过去,大家本来悬起来的心又慢慢地放了下去。
时钟指向2014年12月29日下午17点40分,深圳市政府、交通委突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的通告》,抛出“限购令”,同时公布“限外”方案。
发布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宣布,自29日18时起,在深圳全市行政区域内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和指标管理。全市小汽车增量指标暂定每年10万个。
并且自29日18时起,深圳全市将暂停办理小汽车的注册、转移及转入本市的变更登记25天。
从召开新闻发布会到“限购令正式生效”,总共就剩下了20分钟时间,连按惯例要设置的问答环节都没有,新闻发布者在发布完消息后就快速离席。
一时间,全市的购车者和4S店经营商们都傻了眼,原先深圳一年的汽车销售量大概是55万辆左右,如今限制到10万辆,相当于一下子缩水80%以上。
随后全城4S店销售开始疯狂打电话给客户,宣布原先商定好的优惠全部取消,甚至有订购了一辆十万出头的现代轿车的客户接到电话:要加价1万元才给提车。
有当年在4S店工作的网友回忆,自己那会刚好在汽车城奇瑞4S店实习,当天中午隔壁比亚迪店的人过来说晚上会发布“限牌令”,老板不信,销售各自告诉客户这个消息,客户也不信。
毕竟昨天才刚刚“辟谣”,现在又说要“限牌”,这事谁信啊!
结果到了下午5点,大批警车和公务车出现在汽车城外围,这时4S店的才知道大事不妙,但很多人依然认为最起码“限牌”生效时间是12月30日零点。
就在销售忙着给客户打电话、发消息,让他们赶快来刷卡签单时,从5点半开始警察、工商、交通委、交管局的人陆续进场。
下午5点58分,汽车城堵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在排队刷卡签单。然后执法人员开始贴封条堵门,搬电脑、开票机、刷卡机,封财务室拿合同拿收据。
这时,全市绝大部分4S店都出现了混乱场面,大批带着现金蜂拥而至的客户隔着玻璃向销售比划要哪个车型,甚至还有人从门缝里塞钱跟身份证跟销售交换合同跟收据。
办公室的门缝塞不进来了,有的人就跑到厕所里交换,还有人接到电话,开口马上打钱订30、50、100台QQ。
这不是一家4S店遇到的情况,实际上,从宝安到福田,从南山到龙岗,几乎全城的4S店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执法人员入场—告知6点钟清场停业—没收发票—禁止售车—贴条封门。
鸡飞狗跳的一夜之后,有一些人侥幸买到了汽车,但更多的人空手而归,有人忍不住向记者吐槽:“这样突然限购太粗暴了。”
还有人质疑:是谁给了执法人员强力封堵4S店大门的权力?难道真的是“有权就可以任性?”
这一天,深圳成为全国继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石家庄、天津和杭州之后第8个宣布限牌的城市。
随后又发生了搞笑的一幕:由于深圳突然限牌,导致隔壁的东莞汽车上牌量飙升,2015年共上牌超46万量,超过了深圳的80%。
深圳市政府、交通委这种之前多次“辟谣”表示不会限牌、不会“搞突然袭击”,隔一天突然宣布限牌,只给20分钟时间处理的方式,引来了多方的质疑和不满。
《南方都市报》刊文认为,强调以经济手段治堵的深圳,在经济措施还未开始实施之际就突然采取行政治堵手段,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新浪新闻还专门找出了市政府、市交通委宣布“限牌”、“限外”的政策依据《深圳经济特区道路安全管理条例》,但却并没有发现该条例授权地方政府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控制车牌发放。
《新京报》则刊发长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上,深圳限牌的问题不在突袭,而在有关部门的失信。
该文作者犀利地反问道:因为之前深圳有关方面已经一再承诺“对私家车不限行不限购”、“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如果早知道要进行限牌,何必当时把话说得这么满?
就算有关部门只是含蓄地说“暂时还不清楚是不是会限牌”,也好过事后被啪啪打脸。
相比于深圳的无底线操作,江苏省则显得明白得多了,比如南京市就对限购出台明确规定,要求限购须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前30天向社会公告。
也有很多人对深圳的做法表示惋惜,因为深圳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确实有许多优势,例如深圳驾驶员整体比较年轻,更容易接受正确的驾驶观念;城市道路规划较为合理、标识清晰,道路执法比较严格,而且民意基础较好等;
曾几何时,深圳的司机素质之高有口皆碑,在广东省内还有“粤B闪光辉”这样的说法,但深圳却放弃了通过管理和宣传手段来提高道路通过率的方法,而是直接简单粗暴地一限了之。
无论如何,这种“先辟谣后坐实”,类似于“半夜鸡叫”的行为,其后果除了戏弄民意,还会自毁公信,并引起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